今天1v1和HRBP聊天,聊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美国/印度/中国工程师文化的差异。在此,再展开说一下。

之前网上看到一句话,关于印度码农的编程能力的阐述: “在你没有和他共事一段时间之前,你无法从他的言行举止和短期的业务接触,来判断他的能力”,也被称为“薛定谔的印度人”。


我从去年8月份入职到现在有1年3个月的时间,期间和印度美国同事打交道的次数也是非常之多。刚开始接触主要通过meeting,由于语言上印度英语和美国英语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会很不习惯,但慢慢也能从上下文的语境中推测出大概的意思,保证一个meeting中大家能在一个频道上沟通交流。Zoom大数据团队这边每周三会有一个全组的Architecture meeting,类似knowledge sharing,每次的topic本身可能并没有涉及到太深入的技术,大部分都是一些poc show。刚开始参加这个会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会议里国内工程师很少发言,除非reporter本身是中国人,而美国和印度同事则可以侃侃而谈,讨论细节和互相argue。国人天生有种羞涩的基因再加上我刚来不久,内心充满了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强烈感觉。很多时候,在我用笨拙的翻译技巧将我想表达的意思变成英语后,当前讨论的问题可能已经变掉。这种思考和说话方式带来的延迟滞后性造成了这种局面。而印度人本身英语作为母语,自然职场沟通不成问题。所以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印度程序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代码之外。像良好的沟通能力,勇于表达自己,擅于argue,这些中国工程师不太擅长的地方反而恰恰是印度工程师信手拈来的长处。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开过几次会议后发现,中国工程师要不不说话,一旦说话很多时候是个唱黑脸的角色,例如表达意见的不一致不认可,但是说话方式和用词又会相对生硬,所以就感觉是情绪发生爆炸在宣泄情绪。而反观印度,则不管是简单的回答还是复杂的赘述,都可以不紧不慢用词准确地娓娓道来,逻辑性很强,听上去是在真正的讲理而不是吵架。同时,他们也敢于试错,不拘谨,在沟通和实践中获取成长。可能也正是这一点,他们能在讨论和argue中快速promotion,成为leader/manager。


其次一个特点就是流程管理能力出众,文档写得特别好。每当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他们总是能沉淀许多相应的文档,从project plan到Architecture design到具体的分工实施以及验收上线,都会有大量的文档铺路。除了量多,细看每篇文章的内容,确实能发现他们是在有心地去整理和编写每一句话,会把整个故事以及方案或者计划有条不紊地一一写出来,即便拿给另外一个非大数据领域的工程师看,也能了解个大概。无论项目大小或者难易程度,他们都试图通过文档来告诉自己的领导:这个项目有很大的意义,流程非常严谨,我们能很好地控制每个时间节点,交给我们领导大可放心。我前段时间也花了些精力学习他们写文档的技巧,但最终可能也是个人习惯以及目的不同使然,最终没有坚持下去。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会借力,他们从来不吝啬表达对中国工程师能力的认可,也从来不犹豫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工程师能力的可能。Zoom这边由于本身中国工程师数量也很多,加上技术能力比美印要略强,所以像Architecture design、代码开发以及TroubleShooting的工作很多时候都会落到国内这边,而方案/代码交付后最终整理汇报的大概率还是印度同事,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中国内工程师就略显被动,项目最后成功肯定的是流程管理汇报的人,而项目如果失败归咎的则是方案设计的人。不能说是因为制度和企业文化的造就,本质上还是和上述两点有很大关系。


印度人身上存在许多值得国人学习借鉴的地方:语言,情商,勤奋,管理,这些软实力虽然经常和中国工程师所津津乐道和推崇的扫地僧/个人硬实力相冲突,但也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了印度人在硅谷科技公司的传奇经历。